【随笔】清明闲谈

2018-04-14 11:27   湖北省纪委监委网站  

余书林

清明是漫天飞舞的风筝带来的。

有诗人高鼎的《村居》为证:“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放风筝,其实是儿童们放飞心情的时候。或放学后,或星期天,来到草绿花红的旷野,把天真的心情与浪漫的风筝一起放飞蔚蓝的天空。

《辞海》释: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清明要明,预兆到年”。到了清明时节,天气晴朗,温暖。草木青绿、清洁明净的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园萧条的寒冬景象,呈现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明媚春色。

“清明断雪”。这时候的气温已经较高,不再下雪。人们早就脱掉了身上厚重的棉衣,换上了轻薄的春装,显示出春天的精神气来。

清明节一到,农民们更加忙碌。菜子、小麦离成熟期不远了,防虫治病都不能放松。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疑”。清明节一到,农民们更加忙碌了。

“三月清明不用慌、二月清明下早秧”。要是“清明”节气在农历二月份,翻过正月,跨入二月,就要准备下早稻秧了。这时的气温虽然还不会太高,但是,季节不等人。若是“清明”节气在三月份,一些农活还有二月份一个月的缓冲阶段。早稻的播种期只能在清明前后,水稻有很明显的季节性,如果不能保证适时播种和插秧,就会影响生长和产量。所谓“小暑吃粟,大暑吃谷”,表明到了什么时候,什么作物就要成熟。

早稻的播种要经过选种、催芽、下秧等工序。

农人选种有古老、独特、简便的方式:他们首先挖来黄土,放在事先准备好的一口水缸或者池子里,再兑些水搅拌成泥浆。然后,把一个鸡蛋放进搅拌好的泥浆中,鸡蛋浮在水面只有硬币那么大一个圆,证明泥浆的浓度恰到好处。和好泥浆,农民们再搬出前两天在太阳底下曝晒过的谷种(农人把谷种在浸泡前搬出来在太阳下晒的方法,称“惊芽”)倒进泥浆里。谷子倒进泥浆里的情绪是欢快的,就像我们小时候的热天里,一群小孩子到河里去玩水,呼啦啦地跳进水里的样子。谷子的优与劣,这时也像跳水运动员的功夫有好与坏一样,立刻有了分晓。饱满的种子会立即沉到泥浆底下,不完善的粒和空壳总是浮在水面上。农民捞出那些不完善的粒和空壳后,再把好的种子捞起来,用清水淘尽,先泡上一两天,然后用40度的温热水浸泡一会儿,再漓起来,趁热用包袱包好,放进预先用稻草做好的窝里催芽。清明节的气温虽然不低,也不是很高。农民们会在这包谷种的窝底下堆放一些青草,利用青草发酵产生的热量,来满足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温度。

谷种从泡种到育出谷芽来,一般都要三、五天时间。农民们在这个空隙时间里,必须把苗田耕整好,种子育好,保证适时入泥。

谷种的习性是“干长根,湿长芽”。要做到按时浇水。无论是长根,还是长芽,谷芽要不了两天,都会长得盘根错节,连在一起。若把连在一起的谷种弄散,必然损坏一些谷芽,必须在谷芽出芽合适的时候把它撒到苗田里。

清明祭祖,似乎比农活更为重要。在这前后,人们都要祭扫坟场,拜谒逝去的亲人。

清明踏青(俗称插青),要备上香烛、鞭炮和纸幡(俗称清明吊子)。过去的纸幡,都是插青扫坟者亲手自制的。制纸幡有篾扎、表糊和剪纸等多种工艺,这时也是子孙们一显身手的时候。清明节,墓前冢后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纸幡,谁家儿女的聪明才智和孝心就显示出来了。

在潜江,民间清明扫墓祭祖不限于清明节这一天。这里有“清明不插青”之说,指的是清明节当天一般不去祭祀。人们把清明节插青分“新青”和“老青”来进行的。“新青”在清明节的前十天进行,“老青”则在清明节的后十天祭祀。

据说:清明踏青起源于春秋时代。那时,晋文公与臣属介子推流亡列国十余载,在他们生活无着落时,介子推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返国继位,念介子推护驾有功,想委以他高官厚禄。可是,介子推不图名利,与母隐入绵山。文公焚山求之,介子推坚不肯出,抱木而死。这天是当年清明节的前两天。介子推死后,晋文公为了纪念他,下令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只准吃冷食,而不准生火,他还亲自到介子推的坟地踏青扫墓。故把这天不食人间烟火的日子称为“寒食节”。

无论这些传说有无根据,但清明慎终追远、踏青插柳的习俗,确给老者以欣慰、给少者以寄托。(报送单位:潜江市纪委监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