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立夏

2018-08-04 14:32   湖北省纪委监委网站  

立夏时节,怕晒黑的小姑娘,打着一把凉伞,心情舒畅地走在回娘家的路上。

“农历四月是立夏,幺妹子走人家;手搬凉伞一弯把,摆手像在打莲花”。

小姑娘回娘家,算是立夏时节的民俗吧。

这时,农活还有些许松缓,刚嫁出去不久的姑娘,趁这一点空隙时间,回娘家看一看爹妈。

这小姑娘回娘家的时候,菜子老了,大麦黄了——

夏天从此开始了。这时的气温像锅里即将烧开的水,已经有热气从锅盖缝里飘出来,四处漫溢。

夏粮夏油陆续成熟,人们日益繁忙。有些农作物还要适时播种:“立夏前后,种瓜种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种豆,要是错过了这个时节,即使种了,也不一定有好的收成。

立夏时,早稻秧刚插下田,还没活过蔸来,扯草、和泥、施肥都没到时候,还不要过多地去“殷勤”它,只要把一口水它喝,就够了。西瓜苗栽到麦田里也没几天,只需施一点清水粪作追肥,要的劳动力不多也不重。黄得早一些的菜子开始收割,虽然说“麦到立夏死”,那指的是大麦。小麦正在进行第二次灌浆、压米,离收割的时间还有十天半月。

“立夏前好种棉”。棉花刚播下土不久,还在苗床上用地膜覆盖着,只要早晚开个窗,中午前后高温时,喷上两遍水就行了。

“立夏后好种豆”。过去种豆子是用铲子一铲一铲点种的,留有大小一致的行距和株距,以利薅草、除虫、施肥。用这种劳动方式种黄豆,一个人一天种不了一亩地。现在种豆子不再用铲子点了,把田翻耕好后,一把种子往地里一甩,再撒上一些除草剂,用站耙横竖耙上两遍,把种子掩进土里就了事,一条牛一个人一天要种好几亩呢。

瓜田里的“金满地”“白雪公主”都要开花结果了,需要营养,得提前下肥。要是肥下迟了,已坐果的幼瓜会被肥“冲”掉。下肥后,下窝的瓜藤,像放风筝的线,一个劲地向前延伸着。种了瓜的农户,见到这种情境,天天都要到瓜地掐藤打顶尖。因为瓜藤天天都会在夜里人们做梦时偷偷地长出新藤来。这藤儿你不掐,它就不长瓜,不过这掐瓜藤不要用手去一根一根地掐,速度太慢,用一根细枝条抽断那些昂着好似龙头的瓜藤就行。

做完这些,老人们夜里也是不能闲下来的,“立夏三天连枷响,立夏十天遍地黄”。过不了多久,大麦、菜子、豌豆,还有小麦要收割。散着的作物,要用葽子捆好才能运回来。收割时候,农人要从早忙到晚,哪来的时间打葽子,只能趁这立夏时节农活还不太忙的时候,抽着空打好草葽子,做好农忙的准备,不至于到时候忙手慌脚。这时的晚上,谁有闲工到村子里转一转,就能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在月亮底下打草葽子。那些耕牛也就系在他们的身边,安闲地吃着夜草,或者反刍。“春露牛,夏露马”,实际上,夏天里的牛更不收宿(关进牛屋)。

打草葽子的人们从稻草垛上拉出来几捆稻草来,把它散开,回到屋里,用葫芦瓢从水缸里舀出一瓢水,喝在嘴里,鼓起腮帮子,松开牙关,抿住嘴巴,喷吐出一股雾水,像毛毛细雨,均匀地飘洒在稻草上。受过潮的稻草就像喝了酒的人,要不了好一会,会变得软绵绵的,不太糙手了。打葽子的人像缫蚕丝一样,把稻草绕在手上,绕着圈儿转、上劲。打葽子也有讲究:一圈一圈的要绕九圈半。俗话说:葽子九转半,挑死个好大汉。

咣咣——

是哪里的锣鼓家业还在响?打葽子的人们歪着耳朵听:

手拿象牙梳一把,打散了姑娘的青丝发——

不远的村子里还在唱花鼓戏,唱的是《站花墙》呢!

是啊,唱戏唱到麦子黄呢!

(作者:余书林 报送单位:潜江市纪委监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