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王安石曾作《登飞来峰》诗来记述自己游山的感悟,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提到这句诗,还会让人想到同时代苏东坡《题西林壁》一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大文人的诗,表面上是写自己登高望远的见闻,实际却以登高望远作比,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去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王安石从正面来说,站在高处,便可拨云见日,高瞻远瞩;苏轼则从反面来讲,身在事中,因为视野受限,难免只能看清事物的局部。今天我们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能从中得到启示。
一
古人喜欢游历山水,遇到名山大川、高台阁楼自然要登览一番。登上高山之巅、高楼之顶,亲眼看到山外山、楼外楼的风景,实在是幸甚至哉。在五柳先生陶渊明笔下,登高望远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活动,“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酷爱登高,甚至发明了特制的登山鞋,诗仙李白对此倾慕不已,亦曾“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在如同仙境一般的天姥山上抒发傲岸不屈的风采……
除了是文人的风雅之趣,对有志者来说,登高望远更是人生的一种恒常姿态。我们常能听到历史传来的铿锵之音:北宋名臣范文正公范仲淹,感慨岳阳楼的气势:“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进而挥毫写下自己的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少年林则徐爬上鼓山绝顶峰后,面对一派天风海涛,抒发凌云壮志:“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可谓是志在高山,云生足下。
而在普通老百姓看来,说起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是重阳。“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这是孙思邈《千金方·月令》中的句子,描写了当时人们过重阳日的方式。自西汉起,每当秋季尤其是重阳佳节来临,民间就有出游踏秋、登高望远的习俗,身处秋水长天之景象,领略山远云淡之气象,蓄养天高地阔之胸怀志向,乐哉乐哉。
除了观景抒怀,古人更从登高望远中悟到了人生的哲理。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无论怎样踮起脚向远处望,却总是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王勃在登泰山时有感而发:“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登在泰山之高去博览群山,就能将山脉起伏尽皆了然。此外,还有王之涣在鹳雀楼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孟郊“试登山岳高,方见草木微”,王溥“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等,这些生活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际遇的诗人们,用不同的表达,阐述了同样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要望见别人难以看到的风景,只有身处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只有“会当凌绝顶”,纵览山川走向,才能洞察事物的本末终始,把握发展规律;才能得高远志向,顿生“荡胸生曾云”的凌云壮志。
从看山、看楼到做事、做人,道理是相通的。要观大势,谋大局,既看局部,更看全局;既看当前,更看长远;既看前路,也看来路。所以,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古时人们于重阳佳节登高的风俗:在一年行至秋暮的阶段,站在高处,回望来时的路,远眺未来的路,沉淀行路所得、判断所处局势、树立前景所愿,继续攀登进阶、继续登高向前。这是老百姓最朴素的生活智慧,让自己在垂首赶路的惶急中抬起头,登一登高、望一望远,找一找方向、想一想计划;让自己在日常匆忙的琐碎中停下来,开开眼界、养养心志,从而能够更自信、更坚定、更有力地向前走。
二
“高瞻”才有“远瞩”,登高望远,方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今天我们谋划发展,同样需要这样的大眼界、大胸襟、大气魄、大追求——唯有以战略的眼光,丈量大势所需、考量时代所盼,分清事物的本末源流、先后主次、轻重缓急,方能提纲挈领、繁而不乱,以科学方法把各项事业稳步推向前进。
回望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我们党始终坚持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和中华民族的高度来把握问题、谋划未来,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才有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总体架构,以及环环相扣清晰生动的实践逻辑……这种超越眼下、远观大局的格局与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曾以这样一句诗来概括:“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拥有这样的胸怀抱负、眼光气量,我们就能自如地应对未来的各种问题。
当然,登高望远,不能缺少脚踏实地——没有登高望远的思维和视野,未来就会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没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和作风,再好的蓝图便只是一纸空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成伟大事业必须靠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面临的危险和考验越多,越需要我们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以登高望远、高屋建瓴的眼界拨开眼前“浮云”、洞察峰峦“本末”,规划好方向和目标;同时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作风砥砺奋进,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从新的历史方位出发,使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一步把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