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节”传家风】知书明理做好人

2018-02-20 10:19   湖北省纪委监委网站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就像我的家,因为有了一个知书达理的父亲,才教育出我们这些通情达理的子女。

父亲毕业于华师中文系,当年考大学,他本来是报读医学类专业的,但由于小时候的一场高烧落下了重度鼻炎的毛病,无法嗅别气味,在入学体检过程中,把水、氨和酒精的气味答错了,学校就把他调剂到中文系。就这样,父亲一辈子与书和教鞭结下了不解之缘。

父亲最大的爱好就是阅读。在职任教期间,主要是教授《语文》、《写作》及《应用文写作》等学科,所以父亲尤其酷爱阅读文学方面的书籍。那个年代,家里房屋本来就很窄小,但他的书籍就占据了屋子的半壁江山,书桌、床头柜、木椅上,到处堆得都是象小山一样,这些精神食粮,既丰富了他的思想,还陶冶了他的情操,也让我们这些子女们耳濡目染,慢慢地也养成了爱好阅读的习惯。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也从父亲的那一堆堆书里面知道了《收获》《十月》等文学期刊和王安忆等一大批优秀作家。

父亲热爱阅读,这个好习惯是从祖辈传承下来的。听父亲讲,爷爷及其祖上那一辈都是书香门弟,因为土改,祖父一家人被下放到农村,还差点被扣上了大地主的帽子,因曾祖父会诗辞文章,不断地向当时的县政府写信反映情况,才免过一劫。躲过这一劫的曾祖父立下祖训,一定要让后代好好读书,让子孙汲取书中的营养,做一个忠厚善良、正直高尚的人,并把这些好品德一代一代地相传下去。

父亲自己喜爱读书,也尊重爱读书的人。记得姐姐当年和姐夫处对象时,姐姐告诉父亲说姐夫是单位的笔杆子,爱好写作,父亲一听这话,高兴得合不拢嘴,还急不可待地要姐夫把写的文章带到家里来让他看看。

书给了我父亲思想,也铸造了他正直和热心快肠的品质。记得八十年代初,一个暑期的清晨,他上街办事,看见地上蹲着一个十来岁左右的女孩,正在掩面痛哭。父亲认出,那个小女孩是我姐姐的同学,就走近问小女孩是怎么回事。旁边一个年轻人回答说,小女孩是他刚去世伯父的继女,伯父一辈子膝下无儿无女,小女孩过继过来后没改姓随伯父,所以不能让她继承伯父的房屋遗产。父亲看不惯对方恃强凌弱的做法,向派出所报了案,民警赶到后询问了详情,说这个事情属于民事纠纷,应由法庭管,父亲主动向法庭提出作为小女孩诉讼的代理人,为写好诉状,父亲翻阅了大量的法律书籍,历时一个多月,父亲终于帮小女孩打赢了官司。

父亲对自己很严格,对几个子女管教更是严厉,他从不娇生惯养我们,他时常把职业习惯带到家里来,把《颜氏家训》里的一些家教、诚孝、节操等经典的思想和精髓一板一眼传授给我们,在父亲的教化下,我们慢慢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哥哥姐姐和我都养成了忠厚善良、淡然处世的为人性格。

2014年,女儿上大学不在身边,原本忙碌的生活一下子轻松了下来,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写写诗歌。这几年,偶尔有些小诗歌上了《咸宁日报》等当地报刊。我非常赞同毕淑敏说的一段话:“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

父亲常常说:“做父母的,不仅要把子女养大成人,还要在成长的过程中用知书明理做好人的思想熏陶孩子们的灵魂。”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热爱学习,崇尚知识,让家庭充满了学习的气氛,努力让我们做子女的变得知书达理,也许我们在有些方面做得还不够,但这种好的家风正在我们这一代中传播着。

如果说家庭是圃,子女是苗,那么家风就像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感谢父亲营造的良好家风,我会一直用“知书明理做好人”浇灌下一代的“苗”,让好家风世代相传。(咸宁市咸安区林业局 颜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