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习俗 共同的佳节】有什么习俗?

2018-02-21 09:33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中国的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也形成了相同又不同的风俗习惯。东西南北中,各地虽然有着不同的度过春节的形式,却在不知不觉之中传达着同样的内容,寄托着同样的希望。在这个春节,我们随机采访了五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省份的人,问了他们五个问题,看看在这样的佳节,他们是如何度过的。

东部代表:浙江大楷

西部代表:陕西李楠

南部代表:海南李静

北部代表:黑龙江王凯凯

中部代表:河南梓帆

说到过年的习俗,就会想到压岁钱。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有的压岁钱则是在除夕之夜偷偷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岁”与“祟”谐音,因此给压岁钱有压住邪祟保平安的意思,带有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而在孩子们眼中,压岁钱更是他们的童年乐趣,牵系着一颗颗纯真的童心。

除此之外,倒贴福字、除夕守岁也是过年必有的习俗。在春节,家家户户贴福字是一种风俗,而倒贴福字就是表示“福到”。“福”字代表着福气、福运,寄寓了百姓的美好祝愿,蕴含着从古至今千百年来不变的祈望。除夕之夜,吃过年夜饭,要守岁。除夕意味着月穷岁尽,意味着旧岁至此而除,于是一家人围坐闲聊,通宵不眠,一起等待新年到来,共同辞旧迎新。这一习俗古已有之,晋代时就已经有了,唐宋更是盛行,一直流传到如今。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既有对岁月的珍惜之情,也有对未来的希望之意,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那么,东西南北中,又有哪些习俗让人记忆犹新呢?

浙江大楷:春节过年以除夕夜做分水岭的话,除夕之前家中需要大扫除,彻底的大扫除寓意着辞旧迎新,除尘布新,寄托着人们对新年最基本的祈求。另外,张贴春联、打年糕都是春节前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的。另外很多地方都有调龙灯,大人抱着小孩子排着队在龙头下钻过以讨得彩头。

到了除夕,便是一桌丰盛的美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然后给小孩子发压岁钱,希望小孩子健康平安,饭后便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一起守岁。以前能放烟花爆竹的时候,每到除夕夜钟表逼近12点,爆竹声迫不及待席卷而来,夜幕中烟花竞相开放直到凌晨,家家户户门口留下满地的红红的炮仗壳子,寓意着开门红,新年红红火火。放完爆竹后一些大人则会去庙里上香祈福。等天亮后便会穿起新衣走亲访友。现在放烟花爆竹的少了,晚上倒是安静了很多,不过反正这也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过年么最重要的还是团圆。

陕西李楠:陕西在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开始进入迎新准备。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是关中农村的蒸馍时间,这些馍会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大年前两天,家家户户要“扫舍”。年三十晚,全家大小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正月初五是“破五日”,这一天不能借东西。正月十二为"老鼠嫁女''日,家家户户要捏饺子吃。正月十六是"送神"日,午饭前烧香礼拜,送走诸神,然后开始准备新一年的生活。

海南李静:我的家乡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的一个小村庄,在这个有着少数民族同胞的县城中我们是汉族人,尽管从爷爷那辈起,就开始外出求学、工作,但是逢年过节,我们一定会一家齐聚在老家祖屋,在我们的眼里,这儿是“根”的所在。我们那儿从大年三十到十五,神台上的香火灯火都是不断的,寓意着人丁兴旺;一般清洁打扫会在年二十八或者二十九进行,初一到初四是不往外倒垃圾的。“游公”也是每年各村的一大盛事,“公”一般为当地公庙中的神,由村中固定班子抬着到各家游走,每到一家,即意味着给一家老小带来平安吉祥。

黑龙江王凯凯:我们家人在零点报时的那一刻,会一起踩在报纸上,这叫新年“走字(交好运)”。有的人家在腊月二十七、二十八煮饭的时候,会多煮一点饭,然后正月初一吃,象征年年有余粮。三十早晨一般会祭祖上供,有的家庭因为上供只能吃素。三十、初一夜间的门灯,要一直亮。还有些禁忌。我们那儿是忌讳三十、初一吵架拌嘴,外借东西,摔碎了东西马上说岁岁平安,三十晚上堂屋地面要么不打扫,要么扫的东西不离屋,就堆在角落,大概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还有屋子里要放一两棵葱,这叫冲冲晦气。

河南梓帆:就从小年说起吧。“二十三,糖瓜粘”。传说小年这天,灶王爷就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自己所保护和监察的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所以腊月二十三要“祭灶”。家家户户会换上新的灶画,摆好祭灶火烧和灶糖等供品,供品是灶王爷赶路时的干粮。“十八干粮有数事”,祭灶火烧还要甜咸各九个,共十八个。“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四这天,家里要大扫除,仔细清洁,迎接新年。腊月二十五之后,各家各户开始采备年货;大年三十儿上坟祭拜祖先……“破五”那天,老家的习俗是不能动剪刀做针线活。为了避免一时忘记而拿出来用,家里总会在前一天把剪刀藏起来。不过,有时藏得过于隐蔽,也会在日后用时很费上一些工夫去寻找。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