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守护群众救命钱

2020-12-30 09:41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鹃

近日,安徽太和县多家医疗机构涉嫌骗保问题被曝光后,当地立即组成了联合调查组展开调查。据公开报道,太和县公安机关已刑事拘留8人,太和县第五人民医院院长已被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审查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普济中医院、东方医院、和美医院三家民营医院的主要负责人正在接受调查。医院骗保的具体金额尚在进一步核查之中。

从媒体报道情况看,当地一些医疗机构诱导住院、虚假住院的手段隐蔽,“分工合作”,俨然形成了“灰色产业链”。中介按照医生的需求搜罗愿意住院的人员;医院现场伪造病历;假患者对这般“好事”乐此不疲,有的甚至一年在3家医院免费“享受”9次……一个流程下来,中介、医院、假患者看起来都捞到了油水,老百姓的医保基金却在兜兜转转中被骗走了。对此,我们必须严厉打击,依法严惩。

骗保事件引发众怒,是因其性质之恶劣令人发指。其一,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看病钱”“救命钱”,怎能成为违规医疗机构眼里的“唐僧肉”?其二,我国医保基金尚不宽裕,像癌症、糖尿病等大病慢病还做不到充分保障,一分一厘都该用在刀刃上,怎能被不法分子如此骗取?其三,近年来,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屡屡“灵魂砍价”,将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目录,比如在刚刚揭晓的2020年医保谈判结果中,119种药品均价降幅过半,多个新上市抗癌药以全球最低价“上架”,最新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所列药品被全部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花更少的钱、享受更好的服务。党和政府在竭力提升民生温度,违规医疗机构却把老百姓的“救命钱”视为“创收”渠道,如此不顾及百姓民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怎能不令人愤慨?

值得警惕的是,此次骗保事件既非新花样,也非安徽一地的个别现象。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曾针对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严肃查处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骗取医疗保障基金问题。国家医保局在对30个省级行政单位开展飞行检查后发现,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定点医药机构均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手法的欺诈骗保行为。数据显示,专项整治期间共计查处欺诈骗保定点医疗机构9.16万家,定点药店6.39万家,追回医保基金及违约金28.46亿元。

在打击欺诈骗保的高压态势下,骗保事件为何仍有发生?有利可图的表象之下,暴露出医保基金监管仍存在漏洞、基层监管责任尚未压实的困境。如何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把医保基金管住、管好,真正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重中之重在于补齐监管短板,让骗保行为不能得逞。要抓住定点医疗机构专项治理“回头看”的契机,集中打击诱导住院、虚假住院等欺诈骗保问题,形成震慑效应。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找到监管有效方式。比如,探索引入医保智能监控系统,推动基金监管走向智能审核阶段;比如,引入第三方及社会力量,有针对性地引入监督检查所需的财务会计、医疗药品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破解监管专业性不强的问题。

斩断“灰色产业链”还需医疗机构加强行业自律,需要参保人拒当骗保“帮凶”。前不久,《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草案)》通过,确定了医保部门、定点医药机构、参保人员等的权责,明确对骗取医保基金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戒力度。必须让医疗机构和参保人明白,任何骗取、滥用、浪费“救命钱”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惩戒,得不偿失。

纪检监察机关要坚决查处医疗机构内外勾结欺诈骗保行为,督促建立和强化长效监管机制。不仅要严肃查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参与欺诈骗保案件,发挥“治已病”的作用,还要深入查找问题背后的根源,通过制发监察建议书等方式,推动相关单位补齐制度短板、堵塞监管漏洞,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日常监督,切实“防未病”。多管齐下,将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的安全网越织越密,才能真正守护好老百姓的“救命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