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有感
1927年4月27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笼罩在全国上下。在这危急关头,武昌都府堤里的一间校舍里,以毛泽东、陈独秀、瞿秋白和李维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苦苦思索,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党的建设靠什么?
历史奔涌向前,为我们揭晓了答案:纪律,是我们党与时俱进、永葆本色的重要保障。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94年前,共产党人在这里选举产生了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是我党历史上首次成立党的纪律检查机构;94年后,就在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诞生地——中共五大的会址旁,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为我们筑牢了初心,给每一个参观者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纪律”课。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的具有严格纪律的无产阶级政党,“纪律”二字,贯穿于我们党的发展始终。在我们党创建初期,随着党的组织不断扩大,党员人数迅速增加,其中也混进了一些思想不纯、作风不良的人。在大革命受挫后,少数人理想信念动摇,投机革命,影响了党的威信,败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
这正是中央监察委员会诞生的时代背景。在炮火与硝烟的革命年代,忠诚和背叛交替上演,以王荷波为代表的十位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以身作则,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忠诚履职、廉洁奉公的政治本色,他们中八人英勇牺牲,无一人叛党。这正是心中有纪,浩气长存。
1927年11月11日,为筹建北京市总工会,王荷波到北京参加积极分子活动会,由于叛徒告密,不幸被奉系军阀逮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临难前,王荷波托付难友说:“请党组织教育好我的子女,让他们不要走与我相反的道路。”很多人因为害怕、犹豫走向了歧路,而他到临牺牲的那一刻依然十分坚定,希望他的后辈能牢记他的嘱托,始终沿着与他相同的道路,脚踏实地前行,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挑灯笼访贫农。”讲解员用歌声唱到了每一个人心里,唱出了中国共产党众望所归的民心。在老苏区,我们党始终严肃作风纪律,“行动听指挥、筹款要归公、不拿群众一个红薯”,这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关系民心向背的大事。因为,我们党来自群众,扎根群众,依靠群众;若不能严明纪律,那与那些旧军阀和乡绅武装有什么两样?又怎么能得到群众的支持?
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之路从未止步,历久弥新。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解放上海前夕,收到了陈毅元帅的命令:不扰民、不收物资、不住民宅,一律睡马路。次日清晨,一些早出门的上海市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疲惫至极的战士,就这样睡卧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两侧。严明的纪律,感动了上海各界,亲眼目睹这一幕的荣毅仁退掉了香港的房子,毅然决定留下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这是因为我们党深知: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革命之后的路更长,更艰苦,更要经得起糖衣炮弹的攻击。首要的是严明纪律,严肃作风,增强党性,不断加强对党的纪律监督。
然而,一些经不起“糖衣炮弹”的反例给了我们教训:曾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的刘国定,挪用组织经费,平时奢靡享受,在1948年被捕后旋即叛变,导致大批党员被捕,重庆地下党组织被严重破坏;刘青山、张子善1950年至1951年在天津担任领导期间,贪污地方粮款与水利专款,动用国家外汇购洋车、住洋房,不问民众疾苦,过着极度腐化的生活;改革开放后,一些党员干部被私利腐蚀,贪污受贿,潜逃国外,成为“红通人员”,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声誉.......
总结历史的深刻教训,要靠铁的纪律作保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执政时间越长,越要抓紧纪律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续前进,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抓党风、促政风到正行风、带民风,从主体责任到监督责任,从“六大纪律”到“四种形态”,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以纪律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见贤思齐之心不失,知行相知之法不落。纪律建设,正是我们党从革命中走来,却能一直保持革命性和先进性的“武器”。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处,走出陈列馆,我们纪检人更加有了动力,必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一支党和人民信赖的忠诚干净担当的铁军队伍!(武汉市纪委监委派出东湖高新区纪检监察工委 秦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