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现存惟一民国乡公所位于南漳板桥镇新集中心小学院内,1934年倚山落成。该乡公所原为民国乡贤冯氏家族宅第的一部分,为了抵御“匪患”侵袭,在其基础上加盖左右和南北对称的三间二层围屋,并在西南角建造了一座五层方形土碉楼,使乡公所形成了一个具有防御功能的区域政治中心。
该建筑是目前湖北省境内发现保存最完整的民国时期乡政府驻地,百年之前湖北边远地区基层政权组织形式及农村革命历史,都被刻印在今天旧址斑驳的土墙之上。板桥乡贤冯哲夫在那个革命年代的红色故事也从此开始。
冯哲夫本名冯开竣,字哲夫,青年时离开板桥外出求学,1903年毕业后任省城(武昌)幼稚园附设女子保育科堂长。年轻的冯哲夫便不畏强暴,校门挂牌,严禁纨绔子弟入校。冯哲夫倾向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段民主革命,1911年元旦,他在《辛亥元旦试笔》诗中写道:“......惟将病骨供梅笑,肯学折腰招柳憎,傍晚登上蛇岭望,纸鸢无数看飞腾。”武昌首义前夕,冯哲夫正视学宜昌,闻革命党人将起义,急还武昌。起义炮响,冯哲夫积极拥护。
湖北军政府成立之初,设内务局,冯哲夫被举为内务部长,善与人商讨,待同僚如手足,其前辈周之翰称:“哲夫
书生本色,品质纯洁。”冯入主湖北军政府内务部后,开始了内政革新:1.晓谕各府县。宣布“全鄂地方改为共和政体”,“各该地方旧治官吏,应一律承缴伪印,听候支配录用”。2.选用各县知事,颁行《府县行政暂行规则》。3.请准都督,派员赴各地作安抚工作。郧阳、襄阳、安陆等处,由季雨霖招讨使就近安抚,其余各地派员优抚。4.筹设警察,维护治安。5.革除旧俗,剪辫子,禁缠足,禁鸦片。
1911年末清军反扑,炮击武昌,占领汉阳,而袁世凯电阻冯国璋进攻武昌,主张罢兵息战,当“南北停战议和”时,冯开浚愤然辞去内务部长职务,后调都督府任顾问职。武昌最危急之时他曾言:“若等好自为计耳,不相强也!”
大革命失败后,冯哲夫致力于“实业救国”,与友人合作办厂却屡屡失败,他在《素园文集》中写道:“余入民国后,当道屡以学事推诿,余屡却之,集资创办南漳铜绿山铜矿、羊角山瓷厂、大冶煤矿,负债三千,卒无一成。”
1927年冯哲夫抱病辞职,归乡板桥,养蚕、种花、读书著文,虽看来不问世事,但其正直感使他还乡后对社会的腐败日益不满。从冯与旧友的心中所作之诗“拔剑衷歌起壮思,犹持方枘那相宜。胸中时郁蛟龙气,林下真诚麋鹿姿。仍就老师商旧学,试寻年少结新知。伤心佻达满城阙,祸酿焚坑恐不迟”可见一斑。
1946年6月,刘子厚、李人林同志率江汉军区警卫团和地方干部突围到南漳,9月在肖堰的幸家坪小学成立第四地委和第四分区,活动在板桥、巡检、峡口一带。1947年春,冯哲夫两次邀请部队首长刘子厚、黄民伟、文敏生等到他家作客,为部队筹粮筹款,给伤病员提供药品治疗。同时冯哲夫积极协助部队与时任国民党南漳板桥乡长的冯达夫沟通,帮助说明形势和共产党政策,令板桥工委在冯家湾安全地住了三个月。1947年部队离开板桥后,冯哲夫责令长孙主动退庄,减租。
曾今历经风云的板桥乡公所,依然坐落于今天的冯家湾村。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无依无靠的小村落,如今已被纳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修旧如旧,新建如旧”,为文化旅游和红色精神赋予内涵、奠定基础。
牢记习总书记“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建党百年之际的冯家湾村和冯氏后人们,立足村情实际,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古村落建设和红色产业发展,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为丰富乡村振兴内涵提供了强力支撑。(南漳县纪委监委 孟令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