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咸丰县有个小村乡,小村乡里有个大村村,大村村里有个韦家院子,韦家院子有青山、有绿水、有好茶,还有传奇动人的“韦氏七雄”红色革命故事。
韦家院子(白涛/摄)
1933年,那时的韦家院子还叫“连五间”。10月27日的这一天,山深溪远的大村,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到“连五间”打听一位叫韦广宽的土医生。
原来,是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军部、九师和教导团进驻到大村,有40多名重伤员需要医治。贺龙听说当地有个五十出头的草医韦广宽,医术高明,便派副官去请。
韦广宽不仅是当地有名的草医,还是个文武全才的汉子,为人很讲义气,听说是红军来,他二话不说,欣然同意。贺龙闻此,与关向应亲自寻路上门拜访,将伤员郑重托付。
此后,韦广宽带着家人采挖熬煮草药,为伤员清创敷药,撑起了“红军医院”,当起了“主治医生”。遇敌人围剿,便与子女们抬着担架,挪步悬崖间,将伤员转移到屋后轿顶山上的岩嵌里,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崖、爬藤梯,为伤员送药送饭,一连几十天,精心护理、悉心照料。
韦广宽安置红军伤员的轿顶山(白涛/摄)
1933年12月下旬,贺龙率部再次来到大村,在大村集镇召开了被称为红三军“遵义会议”的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
会议期间,贺龙、关向应等专程到“连五间”看望红军伤病员。见伤病员被韦广宽一家照顾得妥妥当当,贺龙欣慰,邀韦广宽到河边的大岩石板上,相对而坐,摆上棋盘,边下棋边交谈,谈中国共产党,谈红军,谈革命,谈未来……这个特别的棋局,在韦广宽心里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韦家院子前的小河(李维君/摄)
伤员治愈了,归队了,出征了……韦广宽在贺龙的鼓励下,从红军的“主治医生”又变成了韦家的革命带头人。
他动员至亲,成立了“韦家父子兵”,打击土豪劣绅,接济贫苦弱小;他一心革命,追随红军,队伍被收编为咸丰游击大队,他做了大队长,将红旗插上了轿顶山;他一心向党,信念坚定,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一个自发的农民斗争领袖,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不畏艰险,参加长征,冲锋在前,奋勇杀敌;他一身正气,从严律己,入党后,负了重伤,苦痛难忍,有人劝他抽口大烟缓缓,他断然拒绝说:"党纪岂能违哦!"他关心同志,爱护战士,一到宿营地,不是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便是帮战士们打草鞋,是深受大家爱戴的尊长;他英勇顽强,中弹负伤仍坚持随军前进,1936年5月到达西康、西藏边境时,终因伤病精力耗尽,牺牲在白玉附近,走完了光辉的一生。
随他加入红军的二儿子韦定富,先他牺牲于湘南万民岗战斗中;五儿子韦定官走完了父亲未走完的长征路,又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后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于华北战场;亲属朱平安、朱平松、韦定贵等人,也先后牺牲在湖南和长征途中。韦广宽一家十多人投身革命,七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誉为满门忠烈的"韦氏七雄"。
“韦氏七雄”纪念碑(陈诗雨/摄)
当地百姓为缅怀“一门忠烈韦氏七雄”,原先的“连五间”慢慢改称了“韦家院子”。解放后,韦氏后人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勤克俭建设家园,保护河道生态,美化院落环境,建设花果庭院,带头发展茶叶产业、农家乐与民宿,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带动当地茶叶种植加工与休闲旅游业繁荣发展,百姓生活红红火火。
前有韦家前辈“革命者”,跟党走,打江山,守家园;后有大村子弟“带头人”,感党恩,奔小康,领致富。而今再看韦家院,茶园翠绿、院落古朴、炊烟袅袅、游人驻足,脱贫攻坚铺就了致富路,乡村振兴描绘着新蓝图。
(记叙者系咸丰县纪委监委黄美芳,据《咸丰县革命遗址》等相关记载及韦氏后人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