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这个春和景明、生命最蓬勃旺盛的时节,祭奠故人,体会秋落春生、生生不息,更能让人不忘根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轨迹,省思人生的意义。清明时节,我们祭扫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正是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深思“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激发不懈奋斗的精神。
有人说,墓地是思考人生最好的地方。当人们瞻仰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烈士陵园,默诵她“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诗句;瞻仰方志敏烈士陵园,品读《清贫》的力量;瞻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将那些鲜活的名字一一记在脑中……无不是一次与英烈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洗礼。
历经磨难而浴火重生的新中国,从来不缺少英雄。据民政部统计,革命战争年代以来,约有2000万烈士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处于鄂豫皖根据地的黄安县,捐躯烈士多达14万人;23万人口的江西兴国县,就有8万人参加红军,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有1.2万人,相当于每公里的长征路上,就倒下一名兴国儿女;在长征途中的湘江之战中,一些部队集体阵亡,6000多名闽西子弟几乎无人留下姓名……正是这些英烈“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的爱国情怀,“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的高尚境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献身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不屈脊梁,使多灾多难的祖国在苦难中辉煌,在奋进中崛起,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英雄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这些有名或无名的革命先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也是我们对照的镜子、人生的坐标、学习的榜样。
以英烈为镜子,就要经常叩问自己的信仰是否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地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只有读懂了信仰的力量,才能真正理解先烈们的全部奋斗。今天,我们面临的考验虽然不像战争年代那样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信仰的考验仍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有坚定信仰、坚守党性、牢记宗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
以英烈为坐标,就要经常叩问自己的初心是否依然。先烈们的青春与热血、奉献与牺牲,在历史的天空中标定了价值坐标、指示着人生航向。以英烈作为人生坐标,就能更深入地思考“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守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勇挑重担,勤勉敬业,尽心竭力,切实履行好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乐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为民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
以英烈为榜样,就要经常叩问自己的精神是否昂然。“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先烈的高尚情怀和奋斗精神,令人震撼和感动,他们的精神高度需要我们“跳一跳才能够得着”。与先烈心灵对话,就要以他们的崇高精神为镜鉴和标杆,经常照一照,比一比,看清楚我们和他们的差距在哪,真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发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加满油、鼓足劲,努力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者。
朱德同志1943年曾在延安纪念左权将军牺牲一周年追悼大会上写下题词:“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慎终追远,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正是在继承先烈遗愿,继续他们未竟事业。投身于伟大的新时代,献身于这伟大的事业,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发图强争上游,把先烈的遗愿变成美好的现实,才是对先烈最好的祭奠。
(向贤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