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了一批清廉耿介、刚正不阿、敢于纠弹权奸、严惩贪官污吏的监察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推出《历史上的监察官》系列文章,带您走近那些历史上的监察官,讲述他们的故事,领略他们的风采。
康熙皇帝褒奖他“清、慎、勤”三字,并钦赐“寒松堂”书匾以传颂他的美德。他是“清初直臣之冠”,魏象枢。
魏象枢(1617-1687),清朝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作为言官,他敢讲真话,以整肃纲纪为己任;作为能臣,他为平定三藩之乱、整顿贪官污吏等方面立下大功;作为廉吏,他“誓绝一钱”,甘愿清贫;作为学者,他注重真才实学,主张经世致用。魏象枢一生清慎勤,是当时浑浊政治生态中一股清新的风,一朵高洁的莲。
顺治三年,29岁的魏象枢高中进士。初入官场,他就给自己立下了“誓绝一钱”的重誓,并以一生的行动全力践行,绝不允许自己沾染官场丝毫的污浊之气。因为生活清贫,他的朝服穿戴多年,直到陈旧褪色也不舍得丢弃。为此屡遭同僚们的讥笑,他却安贫乐道、不改其乐。
君子正人先正己,正己而后正风气。魏象枢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后,第一道奏疏就提出了整治腐败的“十不许”:“一不许州县官谒见督抚;二不许督抚差内使人等往各府州;三不许送督抚贺仪、金屏等物……”“十不许”,从整顿官场风气着眼、从清理官场陋习入手,足见魏象枢的胆识和才干,康熙对他大加赏识,贪官们也心生畏惧而大为收敛。
因为公而忘私,所以清正廉洁;因为清正廉洁,所以无所畏惧、不余遗力地整肃纲纪。他升任左都御史以后,纠察百官十余载,始终坚持秉公办事、严惩贪腐,经他弹劾而被罢免的贪官污吏多达数十人,即使是对索额图、明珠这样的重臣也毫不怯懦。
魏象枢对官员廉洁有着比较系统的思考。他向康熙提出了“督抚廉则吏治清,民生遂而天下安”的主张,倡议建立旌廉之典,赏廉罚贪,特别是赏罚首重官员,因为“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他主张对三品以上“律己清洁、屏绝馈受、恪遵职业道德的官员予以纶音褒奖”。康熙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像于成龙、张伯行等一大批清廉官员被破格提拔重用、树为楷模。
无论魏象枢身担何职,都不改初心,从不搞迎来送往、吃吃喝喝的那一套。他既不请客送礼,也不赴宴交际,更不接受别人的任何馈赠,闲时总是手不释卷,只以读书理学为要。
康熙二十三年,67岁的魏象枢告老还乡。他怕惊动官场人前来送行,就在夜里悄然离京。几辆车上的笨重木箱,惹得别有用心的人浮想联翩,以为是魏象枢为官多年搜刮的民脂民膏、金银财宝,便向官府举报了他。官府奉命派人来查,打开木箱后大吃一惊,里面竟装满了铁钉,原来魏象枢深感家乡风大天寒,特意买来赠予蔚州乡亲们加固房屋用的,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仅衣服、书籍而已。魏象枢为官俸禄微薄,去世时家徒四壁、无有余钱,连为他买棺材的钱都是向亲戚们拼凑的,可见其为官之清廉。
一生清慎勤,何惧财色权。魏象枢身在官场三十余年而尘泥不染、守身如玉。他不畏权贵、为民代言,生平上疏多达100余份,全部言之有据、陈必有效,在当朝就被奉为从政的典范。直到乾隆时期,皇帝还下令群臣“言官奏事当如魏象枢奏疏”。(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生 吴晶晶|绘图 张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