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自强
图为医护人员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一小区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最近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平台。基层是社会治理的重点,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地纷纷出台举措,以人性化服务体现精细化治理,更好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既讲速度,也讲温度:让防疫举措更具人性化
核酸检测快速出结果、流调报告“只提地点不提人”……最近一段时间,各地疫情防控措施出现一些新变化,引来多方点赞。
1月22日至23日,北京市东城、西城两区分批次对区域内居民、驻区单位工作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两天时间,采样近180万人次。
家住西城区广外街道乐城小区的杨女士介绍,一大早就收到了开展核酸检测的通知,并通过手机进行了预约。利用下午遛弯的时间,她到附近的核酸采样点排队采样。“第二天上午,手机就收到短信,检测结果是阴性。速度又快,又安心。”杨女士说。
检测效率实现大幅度提高,离不开检测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检测系统的持续优化,更离不开对每一个细节的关注。记者路过多个检测点发现,大部分人是通过健康宝提前预约,现场工作人员扫码就能完成信息登记。没有健康宝的老年人也可以在现场刷身份证进行登记。
“想得越细致、准备得越充足,越可以尽早发现问题,有效阻断疫情传播。”检测点工作人员说。
近日,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春节返乡需持7日内核酸阴性证明。同时,部分地区根据疫情防控需求,要求离开本地需持7日内核酸阴性检测证明。快速拿到核酸检测结果,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让政策措施体现出人文关怀。
让防疫举措更具人性化,不止体现在检测速度上。上海、北京等地采取的一些新措施,让防控在力度不减的前提下,更有温度。
上海市卫健委公布的一份“确诊病例涉及区域和场所的情况”引来网友点赞。这份通报的特别之处在于“只提地点不提人”。与此同时,北京市卫健委公布的流调报告也首次隐去确诊病例的年龄、性别等信息,没有再通报其行程轨迹,代之以介绍确诊病例均以居家和小区内活动为主。
流调报告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此前,一些地方在疫情通报中因为介绍得过于详细,曾引发泄露个人隐私的担忧。如何在披露信息的同时把握好力度,精准处理好个人隐私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考验着各地疫情防控能力和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塑造服务理念,重视人文关怀,以实现人的需求作为公共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是对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提出的新要求,也为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有媒体发表评论,上海、北京等地“不提人”,恰是因为心中有人,尊重人的隐私,呵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还说明防控有信心,手段更精准,管理有水平。
“以‘只提地点不提人’为例,它遵循了‘必要关联’和‘最小侵害’要求,贯彻‘最少够用’的信息披露原则,从细节上提升人性温度,从而获得群众更广泛支持。”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郭庆松认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拿捏住分寸,在稳步推进中寻求高效。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从小处着想,从细微处着手。尤其是人口集中的城市治理,要使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就要提升处理与群众密切相关事情的艺术和效能。”原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曾业松说。
既要履责,也要担责:不搞形式主义的“一刀切”
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哪些地方可以返乡过年?返乡过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1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要求对于北京市以外省份,不得“层层加码”。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表示,近期部分地方在执行返乡防疫政策时出现的“层层加码”甚至“一刀切”现象,既是一种“懒政”,也是对宝贵防疫资源的浪费。对明显违反要求的地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将予以通报,要求立即整改。
此前,国家卫健委多次表示,不允许各地对国家政策简单化、一刀切,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疫情防控,要提供人性化、暖心的保障服务。
疫情防控的确要严,但应该是精准、科学防疫基础上的“严”。说到底,“一刀切”的本质是政策实施上的形式主义,在政策执行中过于粗放,试图用固化的标准取代本应因时因事因地而异的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跟基层治理困境有关,也同庸政和乱作为思想有关。防疫政策层层加码的背后,是一些地方不担责心理作怪,为了避免问责而“甩锅”,进行风险转嫁与责任转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执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走好政策从出台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并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无论什么形式的庸政懒政,都会使政策走形、变样。
如何让基层治理走出“加码=硬核”误区和“不得不加码”困境?
马亮认为,至关重要的是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真正让基层强起来,而不是简单地硬起来。“放管服”更到位了,基层才有更多资源和能力开展更加人性化和灵活的防疫。
“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能躲猫猫,让民众猜不透却还要严格执行。出台政策时,要尽可能提前筹划、科学评估,并做好解读,避免民众在理解和配合政策时左右为难。”马亮说。
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也确实在防止“一刀切”上下了功夫。石家庄市副市长孟祥红要求,各县(市、区)按要求,依照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制定管理和保障措施。各居民小区不得擅自增加新的管控限制措施,从而影响群众生活,遇到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
正视群众利益,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避免出现忽视群众真实需求、只顾数据好看的形式主义问题。在这方面,浙江省出台新办法,根据各地情况,结合不同地方的回乡人员数量和来源,按照红黄蓝三个颜色进行区分,在春节期间还要进行一些动态调整,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群众配合政府进行疫情防控的程度。
虽然疫情之下返乡政策会较往年有调整,但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柔性化监管的原则不能变。“比如,要给大家留有可以准备的时间。有些政策用语不够精准或缺乏详细解读,对此,地方返乡与防疫政策制定,要跟中央要求对表,也要及时吸收民众反馈并适时调整。各级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开通这方面政策失当的举报投诉渠道,加强对各地政策的监测和指导。”马亮表示。
既锻长板,也补短板:后续保障措施层层跟进
基层治理不能一蹴而就,疫情防控工作也不是短期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为克服社会治理中的“木桶短板”效应,必须以“精细化”理念让各项保障措施层层跟进。
“十四五”规划《建议》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让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等,并且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议》还提出,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这无疑为疫情防控工作如何精细化提供了指引。
“比如,这一段时间,石家庄市在做好有效防控的同时,通过在提升供应保障体系效能、组织生活必需品货源、拓展生活必需品渠道、解决特殊群体日常需求等方面完善机制、设定标准,全力做好群众生活服务保障。”郭庆松说。
郭庆松表示,从各地的防疫工作实践看,有了标准才能使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的工作明确化,才能将细致的管理理念通过具体的操作规范落实到实践层面,对管理行为和服务效果提供有效的监督和评判依据,促进治理成效的不断更新。
政策明晰了、制度制定了,执行过程中出现新问题怎么办?前不久,吉林省通化市进行全市全员核酸检测,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市民生活遇到物资配送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一度引起广泛关注。
对此,通化市不避问题、不藏短板,一方面在新闻发布会上就群众生活不便问题致歉,另一方面连夜派发居民生活物资。两天时间,7000多名机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配送“蔬菜包”113024包,基本解决市民生活急需。
“通化市针对一些服务难以到位的问题,不断发现不足,补齐短板,堵住治理的漏洞,这体现了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精细化’要求,要变自上而下的垂直管控为重视基层的协同治理,突出基层群众的需求导向,努力做到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郭庆松分析道。
今年,“就地过年”成为热词。就地过年,是疫情防控的客观需要,但要落到实处,需要多方协作、主动创新。据报道,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为过年的务工人员发放稳岗补贴、消费券;安徽、广东等地通过景区免费、组织旅游等丰富假期生活;天津、福建、广西等地为企业发放稳产满产奖励和招工奖补,支持企业稳定用工;湖南、甘肃等劳务输出大省还为留守家庭送去新年礼包和温馨陪伴,减少在外务工人员后顾之忧。
“此外,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让数据多跑腿,让治理更有精准度,让服务更有温度,依旧适用于返乡和防疫的相应情形。”马亮表示。
“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理念已鲜明体现到“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也必将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中。实现这一理念,就要以精细化、精准化思维进行治理,始终把握好政策执行的度,以效果为导向衡量政策水平。